最近网上有件事儿,挺让人哭笑不得的,但仔细一想,后背还有点发凉。
说的是一位刚提了小米SU7新车的车主,心是真大。
他把车借给朋友开,让他体验体验现在国产电车的厉害,这本来没什么。
可离谱的是,他自己竟然跑到后排座位上睡大觉去了。
结果,他这边睡得正香,那边开着车的朋友,据说是用了智能驾驶功能,直接让这台崭新的SU7一头撞上了水泥墙。
车主醒过来的时候,第一感觉就是身上疼,睁眼一看,自己的爱车已经跟墙来了个“亲密接触”。
这件事听起来像个段子,但它暴露出的问题可一点都不好笑。
这到底是开车的人太大意,还是车主太心宽,又或者是这所谓的“智能驾驶”真的还不太靠谱?
这事儿一出,立马就勾起了大家对小米汽车之前一些新闻的回忆,把这些事串起来一看,就更能感觉出问题不简单了。
咱们先说说这个“朋友开智驾,车主后排睡”的操作,到底有多危险。
现在市面上所有的车,不管广告说得多么神乎其神,什么“自动领航”、“高阶智驾”,说白了,都还只是“辅助驾驶”。
这是什么意思呢?
就是说,它能帮你干点活,比如在高速上帮你保持车道、跟前车保持距离,或者在堵车的时候帮你踩踩刹车和油门,让你能轻松一点。
但它绝对不是一个能完全替代你开车的机器人司机。
法律和技术都规定了,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手不能长时间离开方向盘,眼睛得看着路,随时准备接管车辆。
这就好比你请了个实习生帮你干活,他能分担一些任务,但你这个当师傅的,必须在旁边盯着,万一他搞错了,你得马上纠正。
可这位小米车主和他的朋友倒好,直接把实习生当成了公司CEO,一个敢把方向盘全权交出去,一个敢直接撂挑子去后排睡觉。
这种行为,已经不是信不信任技术的问题了,这是在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开玩笑。
为什么大家对这起事故反应这么大?
因为它不是孤立的。
很多人马上就想起了去年年底,小米汽车还没正式上市的时候,发生过的一件大事。
当时,有媒体曝出,大概有七十多辆还在内部测试的小米SU7,在使用自动泊车功能的时候,集体出现了BUG,一辆接一辆地撞上了停车场的墙壁和柱子。
那场面,可以说是相当壮观了。
事后,小米官方反应很快,承认是软件系统的问题,并且承诺给所有受影响的内部员工全额报销维修费,还每天给补偿积分。
这个处理态度看着是挺负责的。
但是,对于车主来说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有位叫孙鹏的员工就说,他的车是一体式压铸车身,这种车身的好处是结实,坏处是一旦撞了,维修起来很麻烦,而且修好了也成了事故车,以后再卖肯定要掉价。
最后虽然多争取到了一些积分补偿,但心里的疙瘩是解不开了。
车撞了可以修,钱可以赔,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车失控撞墙那一瞬间的惊吓,谁来赔偿呢?
如果说自动泊车撞墙还只是财产损失和心理阴影,那么今年四五月份发生的一起高速事故,就更是血的教训了。
当时,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严重的碰撞事故,造成了人员伤亡。
事后的官方通报里,特别强调了车辆在碰撞时,速度高达每小时97公里,车辆的安全气囊正常打开,A柱非常坚固,整个车身结构保持得很好。
这些技术数据确实说明小米在造车的硬件安全上下了功夫,车子本身是够硬的。
可问题是,车架子再硬,人没了,讨论钢板的硬度还有多大意义呢?
生命是最宝贵的,大家买车,最根本的需求是安全,而不是在一个悲剧发生后,去研究车辆的残骸有多么“完整”。
也正是在那段时间,另一家车企的事故引发了关于“隐藏式门把手”在断电后能不能自动弹出的讨论,这让很多人开始关注,在汽车越来越电子化的今天,保留一些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传统机械设计是多么重要。
相比之下,小米在这方面的安全冗余设计,似乎并没有给出太多让消费者安心的说明。
现在,我们再回头看这次的“睡梦中撞墙”事件,就能发现一条令人担忧的轨迹:从最初的软件BUG导致撞墙,官方赔钱赔积分;到后来的高速致命事故,官方强调车身坚固;再到今天,车主自己都承认是朋友使用“智驾”失控,似乎只能自认倒霉。
这个演变过程,让人不禁要问,下一次呢?
难道智能汽车的发展,就必须伴随着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代价吗?
这起事故,板子不能只打在车主和他的朋友身上。
虽然他们的行为确实非常鲁莽,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。
但我们也要问一句,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?
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现在整个汽车行业,尤其是新势力车企,在宣传智能驾驶技术的时候,有点过头了。
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宣传语铺天盖地,“解放双手”、“告别疲劳驾驶”、“未来出行已来”,这些广告语不断地给消费者营造一种错觉,好像我们真的已经进入了全自动驾驶时代,车子可以像科幻电影里那样自己搞定一切。
厂家在拼命宣传自己的技术有多牛、多智能的时候,却很少用同样大的力气去告诉消费者,这项技术的局限性在哪里,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用,以及使用时必须遵守哪些安全规则。
这种“报喜不报忧”式的宣传,很容易误导消费者,让他们对技术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盲目的信任。
当然,技术本身的不成熟也是根本原因。
目前的智能驾驶系统,说到底还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程序,它依赖大量的传感器、摄像头和高精度地图来感知世界。
但现实世界远比程序代码复杂。
一个模糊不清的道路标线、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、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人,都可能让系统瞬间“蒙圈”,做出错误的判断。
这些系统能处理99%的常规路况,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,但那剩下的1%,一旦发生,后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。
所以,这台撞上水泥墙的小米SU7,就像一声刺耳的警报,不仅是给那位在后排睡觉的车主听的,也是给所有汽车厂商和所有消费者听的。
对于车企来说,不能再只顾着吹嘘技术,而忽视了对用户的安全教育。
在推送每一次系统升级(OTA)之前,或许更应该先想办法给用户的安全意识也打个“补丁”。
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,在拥抱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时,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生命的敬畏。
要记住,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,才是最安全的。
水泥墙撞得醒一个睡梦中的车主,但它能撞醒整个正在狂奔的智能汽车行业吗?
这个问题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。
炒股配资门户推荐网,正规配资公司排名,线上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