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01临床基础【来源】《医宗金鉴》【原文】“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。每发于面鼻,起碎疙瘩,形如黍屑,色赤肿痛,破出白粉汁,日久皆成白屑,形如黍米白屑。宜内服枇杷清肺饮,外敷颠倒散,缓缓自收功也。”(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·肺风粉刺》)【组成】枇杷叶、桑白皮、黄连、黄柏、人参、甘草。【用法】水煎服。【功效】凉血清热。【主治】痤疮。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,可有脓疱、红色结节,患处焮热疼痛,颜面潮红,舌红,苔薄黄,脉细数或弦数。【方解】方中枇杷叶入肺胃二经,泻肺降火、和胃下气,既可清热泻肺、解毒消肿以治疗面部之红丘疹,又可清胃下气以和胃,是治疗粉刺、痤疮的代表性药物。桑白皮泻肺行水,使肺热从小便而出;黄连、黄柏均能清肠胃中结气积热;人参、甘草健脾和胃而泻阴火,也可托毒外出,还能反佐寒性药物。【加减】脓疱者,加蒲公英、蚤休;有红色结节者,加夏枯草、浙贝、生牡蛎等;大便秘结者,加枳实、大黄、瓜蒌、炒决明子等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02
临床心得
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中医称为“肺风粉刺”“面粉渣”“酒刺”“风刺”等,由于肺胃火热上蒸头面,血热郁滞阻于肌肤所致;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,脾胃蕴热,湿热内生,熏蒸于面而成;或因青春之体,血气方刚,阳热上升,与风寒相搏,郁阻肌肤所致。王教授认为:肺胃蕴热型之痤疮多见于青壮年,由于嗜食辛辣刺激食物,导致痤疮多发。此种类型痤疮形成与肺经血热有关,治疗当清肺凉血,活血化瘀。但是,当今年轻人贪凉饮冷、嗜食辛辣,常熬夜晚睡,因此临床上痤疮并非单纯由肺经血热所致,多数患者伴有下焦阳虚、肾阳不固、虚火上犯于肺,故王教授善于将附子泻心汤与枇杷清肺饮合用,清上焦、温下焦,引火归原,取清上温下、交通阴阳之义,驱邪外出。《外科大成·卷三》曰:“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,宜枇杷清肺散。”附子泻心汤为张仲景首创,由大黄、黄连、黄芩三味寒凉之药,加温热的附子组成,主要用于热痞兼阳虚证。王教授认为:此方为治疗上热下寒之代表方。大黄、黄芩、黄连清上焦火,附子温下焦肾阳,配伍肉桂增温肾散寒之功,又可引上焦虚火下行。临床可据症酌加生地、赤芍、丹皮、丹参、白花蛇舌草、公英等增其清热解毒,凉血消散之功。另外,王教授治疗痤疮重视整体调控,强调情志、气血对疾病的影响,主张内服、外敷并用,常嘱患者每晚洁面后,以绿药膏调如意金黄散涂于面部,重者将乙烯雌酚用麻油调敷面部。还嘱患者心情舒畅,尤其保证足够睡眠。王教授认为:睡眠不足可致阴不敛阳,虚阳外越,加重痤疮。若肝气调达,气血调和,情志疏泄正常,则五脏六腑调达,气血通畅,痤疮自然痊愈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03
验案举例
枇杷清肺饮、附子泻心汤合方治疗痤疮患者,女,23岁,2013年3月16日初诊。面、颈部暗红色鼠栗状痤疮,用手指挤压,有米粒样白色脂栓挤出,鼻头色红。痤疮与月经周期关系不大。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物,畏寒,痛经,腹胀不适,舌淡红苔薄黄,寸脉浮,尺脉弱。此乃肺经风热,上有实热,下有虚寒,治以宣肺清热,清上温下。附子泻心汤合枇杷清肺饮加减:制附片 10g,肉桂6g,酒大黄6g,黄芩10g,黄连6g,黄柏10g,枇杷叶10g,桑白皮15g,当归10g,金银花15g,连翘10g,生甘草10go 7剂,水煎服。忌食辛辣刺激等食物。二诊:痤疮渐消,无新发痤疮,痛经依旧,上方加紫草15g,生地15g,白芍15g,续服7剂。三诊:痤疮颜色由暗红变为浅红色。将上方5剂制成丸药,续服2月。其后随访:痤疮病愈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炒股配资门户推荐网,正规配资公司排名,线上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